2014年8月6日星期三
日本男孩节 悬挂鲤鱼旗放鲤鱼风筝
日本男孩节,由端午节发展而来,为每年公历5月5日。男孩节主要有悬挂鲤鱼旗、放鲤鱼风筝等习俗,寓意“鲤鱼跳龙门”,因此这一天又称为“鲤鱼日”。男孩节为日本法定节假日。2013日本男孩节
5月5日为日本男孩节,悬挂鲤鱼旗放鲤鱼风筝:每年公历5月5日 为日本男孩节,主要有悬挂鲤鱼旗、放鲤鱼风筝等习俗,寓意“鲤鱼跳龙门”,因此这一天又称为“鲤鱼日”。日本引入中国农历端午节后,将日期改为公历5月5 日,由于端午节习俗与菖蒲有关,而在日语中“菖蒲”和“尚武”谐音,因此日本的端午节逐渐变成象征武士与勇敢的男孩子的节日。
男孩节由来
因5月份是害虫破坏农作物的时期,农民们往往要扎一些形象凶猛的稻草人,插在田埂地头,以消除虫害,到江户时代,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5月5日的男孩 节。人们制作一些大鲤鱼,高悬于立在屋前的长竿上,迎风飘扬,意在保佑男孩们健康成长。又因鲤鱼逆水而上,象征着勇猛顽强,激励男孩子们在人生的征途上不 畏艰难,勇往直前。在房间的壁龛内,
家长还为男孩子们准备了盔甲、精致的小军旗、弓箭和装饰讲究的军刀之类的东西。传统的家庭还会在这一天吃年糕和粽子,全家用菖蒲水洗澡,祛灾除病。
男孩节 - 简介
男孩节-鲤鱼旗
早在公元834年,日本的《灵义解》中,把从中国传来的1月1日(元旦),3月3日(上巳),5月5日(端午)定为节日。日本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, 要吃粽子或柏饼(豆馅糕团),还要喝菖蒲酒,在房檐下插菖蒲或用菖蒲泡水洗澡。在日语中“菖蒲”和“尚武”是谐音,因此,日本的端午节就渐渐地变成了象征 武士与勇敢男孩子的节日,所以日本的端午节又叫“男孩节”。
男孩节时,人们制作一些大鲤鱼,高悬于立在屋前的长竿上,意在保佑男孩们健康成长。又因鲤鱼逆水而上,象征着勇猛顽强,激励男孩子们在人生的征途上不 畏艰难,勇往直前。十四世纪的室町时代,只有武士家才有资格在竹竿上悬挂鲤鱼型的风筝。到了江户时代,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,形状也变得更加漂亮,一直延用 到现在。
根据“尊重儿童的人格,谋求儿童的幸福,同时感谢母亲”的原则,日本政府规定这一天为全国公休日。
男孩节 - 节日习俗
英武娃娃
按传统习惯,家家户户门上摆菖蒲叶,屋内挂钟馗驱鬼图,吃去邪的糕团(称“柏饼”)或粽子,并在室内摆设现示出英武气概的娃娃(如歌舞伎中常出现的古代的英雄好汉),在室外挂鲤鱼旗和七色彩旗等。
悬挂鲤鱼旗
挂“鲤鱼旗”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,原是农历端午节的风俗。那时候中国“鲤鱼跳龙门”的说法传入日本。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和勇气的象征。鲤鱼旗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,分为黑、红和青蓝三种颜色,黑代表父亲、红代表母亲、青蓝代表男孩,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。
鲤鱼风筝
放鲤鱼型风筝
男孩节放鲤鱼型风筝的习俗起源于“鲤鱼跳龙门”的传说。鲤鱼每年三、四月都要聚集在黄河中游的龙门处,如果能逆流而上,越过北山的瀑布,就能出人头地成为龙。该习俗表达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。
庆祝方式
五月五日这一天在日本是男孩节-祝贺男孩子茁壮成长的节日,同时又是端午节。与桃花节是女孩子(日本女孩节)的节日一样,端午节作为男孩子的节日,也 非常热闹,按传统习惯,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室内摆设现示出英武气概的娃娃(如歌舞伎中常出现的古代的英雄好汉),同时在室外挂鲤鱼旗(鲤帜/こいのぼり)和 七色彩旗(吹き流し/ふきながし)。纸做的黑鲤鱼(真鲤/まごい)和红鲤鱼(绯鲤/ひごい)在天空迎风摆动,犹如在大海里遨游。传说鲤鱼是能够勇敢地跃上 “龙门”的,所以用它来祝愿男孩子像鲤鱼般朝气蓬蓬,奋发有为。 在日本,一到男孩节这天。由七色彩旗和红黑两色的“真鲤”“绯鲤”组成的鲤鱼旗,就会在蔚蓝的天空里迎风飘动。
相关习俗
“鲤鱼旗”实际上是用布、绸或纸做的空心鲤鱼。挂“鲤鱼旗”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,原是农历端午节的风俗。那时候中国“鲤鱼跳龙门”的说法传入日本。日 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和勇气的象征。通常有男孩的家庭会用竹竿挑起“鲤鱼旗”立在自家庭院里。(附: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。)
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,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,屋内挂钟馗驱鬼图,吃去邪的糕团(称“柏饼”)或粽子。“菖蒲”和“尚武”谐音,“鲤鱼旗”表 示鲤鱼跳龙门。鲤鱼旗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,分为黑、红和青蓝三种颜色,黑代表父亲、红代表母亲、青蓝代表男孩,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。日本人认 为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,表达了父母期望子孙成为勇敢坚强的武士的愿望。根据“尊重儿童的人格,谋求儿童的幸福,同时感谢母亲”的原则,规定这一天为全 国公休日。
鲤鱼崇拜
鲤鱼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。春秋时,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,恰巧有人送几尾鲤鱼来,孔子“嘉以为瑞”,于是为儿子取名鲤,表字伯鱼(《太平御览》 卷九三五引《风俗通》)。由此可见,以鲤为祥瑞的习俗,在春秋时已经普及,这与《史记·周本纪》关于周朝之兴有鸟、鱼之瑞的记载是吻
男孩节
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,中国人赋予鲤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。《诗经·陈风·衡门》云“岂其取妻,必齐之姜;岂其食鱼,必河之鲤”,将鲤鱼与婚姻相联系,后世因 以“鱼水合欢”祝福美满姻缘。有些地方在举办婚礼时,还有个“鲤鱼洒子”的仪式,即在新娘走出轿子时,男方的人把铜钱往四下抛洒,于是鲤鱼成了祝殖祈育的 祥瑞。古人用鱼形木板做信封(藏书之函),用于传递书信,因此在古诗文中,鲤鱼又是友情、爱情的象征。“鲤鱼跃龙门”的美好传说还使人们在鲤鱼身上寄托望 子成龙的期盼,这种观念甚至远传东邻。在日本,每逢男孩节这天,有儿子的人家须悬挂漂亮的鲤鱼旗;商肆店铺开张之日,特意将蓄养鲤鱼的鱼缸放在门前以求 “利市”、“大吉”;而旧历新年迎财神时,一对“元宝鱼”更是不可或缺之物,因知鲤鱼在人们心目中还有财神爷的意义。至于民间吉祥纹图中的鲤鱼,则无所不 在,窗花剪纸、建筑雕塑、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,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:“连年有余”、“吉庆有余”、“娃娃抱鱼”、“富贵有余”……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。其他如用于佩饰的鱼袋,用于墓葬的玉鲤,用于宴饮的木鲤,用于赠礼的锦鲤等等,不胜枚举。
女孩节
又称桃花节,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一种传统节日。每年阴历三月初三,日本女孩会穿着传统服饰在桃花树下赏花,是祝愿女孩子将来幸福的节日。这一天,人们模仿昔日宫廷的风俗,把漂亮的木偶和桃花摆在一起,喝糯米酿成的甜酒。“女孩节”在日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
女孩节由来
〖说法一〗
据说过去在中国,小孩子出生以后,家里要做娃娃,以为孩子健康成长之兆。这个风俗在日本古代的平安朝时代从中国传来,但当时的娃娃是用竹子做骨架的,然后糊上纸做的衣服。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如今这样的玩偶了。
〖说法二〗
在节日中,祭偶人是一个重要内容。这种活动起源于中国。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三月三日(农历)是个不吉祥的日子,因此要在这一天去河边或井边洗脚,以祛除 不祥,这种方式称为“修禊”,后来演化成为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到水边饮酒作诗。显宗天皇元年,这种风俗流传到日本,后来,日本又将酒杯换成偶人,并用棉花 将偶人包起,擦拭人体,然后让其顺水漂走,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。
日本女孩节
冬尽春来,每年的3月3日是日本的女孩节(雏祭り/ひなまつり),这一天是女孩子最高兴的日子。日语中又把此节称为“雏祭”、“桃花节”(因为过去女 孩节是在旧历三月三日,正值桃花盛开之时,由此得名)、“人偶节”、“上巳”(じょうし/じょうみ)、“女儿节”等。属于“五节句”之一的“桃之节句” (桃の节句)。本来在农历的三月三日,明治维新后改为公历三月三日。不过也就是祈求女孩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.
在家中摆设偶人架是女孩节的传统庆祝活动。这天,凡是有女孩子的家庭都会在客厅里设置一个阶梯状的偶人架(雏坛/ひなだん),在上面摆放各种穿着日本 和服的小偶人(玩具娃娃)和橘花或樱花的盆景,以庆祝女孩健康成长。这些小偶人,有自己制作的,也有买的,一般以姥姥家的人送来的居多。日本人家只要有女 孩降生,父母、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就都会送她一套精致漂亮的小偶人。一套偶人,一般为15个,有皇帝和皇后,3位宫廷贵妇人,5名乐师,2位大臣和3个卫 兵。这些小偶人姿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 今天的日本女孩,平时是不穿和服(日本的传统服装)的。但在女孩节这天,她们却都会穿起漂亮的“和服”(日本传统的服装),并且邀来自己最亲密的伙伴,大 家围坐在偶人架前,尽情地吃、喝、说笑、玩耍,愉快地欢度节日。和玩偶一起陈列在客厅的还有米酒、粽子、红白绿三层菱形饼等,家中充满了节日气氛。女孩子 们则
中国首届女孩节
将历年得到的小偶人珍藏起来,每年3月3日将它们搬出来和自己一起欢度节日,直到出嫁时再将它们带走。
每年的4月22日是德国“女孩节。德国“女孩节”设立的主旨在于呼唤社会及企业负责人关注青年女工的学习、就业及生存状况,尽可能地为她们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。
瑞典女孩节
欧洲国家瑞典也把儿童节分得比较细,每年的12月13日则是瑞典的“女孩节”,又叫“露西娅女神节”。露西娅是瑞典传说中专门保护女孩的女神,每到这个节日,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样,为其他孩子做好事。
每年的8月7日则是“男孩节”,又称为“龙虾节”,意思是鼓励全国的小男孩学习龙虾的勇敢精神。这一天,孩子们要打扮成龙虾的样子,表演一些非常活泼可爱的节目。
日本料理名吃
日本饮食中比较有特色的为寿司、刺身、清酒、便当(盒饭)、纳豆、天妇罗、章鱼烧、竹轮、荞麦面、寿喜烧、牛丼、拉面、生鱼片等。
也有改良自南亚、欧洲等地的食物,同样颇受欢迎的例子,如日式咖喱,日式猪排饭。
日本人引进的中国食品直接使用汉语名称,中国菜式完全用中文汉字,再标出日文假名注音。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