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

舌尖上的毛泽东

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,于1976年去世,享年八十三岁。不管是在战争年代,还是在国内和平时期,毛泽东的身体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,就是到了晚年,他仍然精神矍铄、思维敏捷。这些固然与他的饮食习惯以及坚持运动的爱好离不开,但周边人士对他在生活中的“特殊”照顾不无关系。
舌尖之一:鸡
可见报道:【毛泽东在延安被迫每天吃鸡:“这是革命任务”】
1937年1月13日,毛泽东随中央机关由保安迁往延安,直到1947年3月18日红军撤离,也就是说,毛泽东在延安整整呆了十年之久。
当时的延安非常非常贫穷,但是毛泽东有一些“特殊”待遇——每天有鸡吃。由于生活艰苦,而共产党又是以“平均主义”的旗号进驻延安以及其它革命根据地的,因此,毛泽东所享受的“特遇”自然引起民众以及党内的质疑。对此,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出来为此事作说明。
据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回忆,陈云回答说:“是的,毛主席总有鸡吃,这不是毛主席愿意的。毛主席希望和我们大家过一样的生活,但是同志们想想,毛主席的健康对中国革命多么重要!所以,毛主席不愿吃鸡,党中央的命令一定要毛主席吃鸡。和我们每一个革命同志一样,毛主席吃鸡也是一种革命任务。”
据司马璐后来说,在他的印象中,当时一般的党员对陈云都相当敬重,觉得他为人正派,他所见到的陈云为毛泽东吃鸡作解释的这段话,中共任何文件中都找不到了。
舌尖之二:红烧肉
可见报道:【打胜仗后毛泽东为何要吃红烧肉:吃肥肉可以补脑】
文章摘自《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》 作者:邸延生 出版:新华出版社
傍晚,李银桥陪毛泽东回到了窑洞。
看过两三封电报之后,毛泽东在帆布躺椅上坐下来,对李银桥说:“银桥啊,你去想想办法,帮我搞碗红烧肉来好不好?我要吃,要肥的。”李银桥答应说:“打了这么大的胜仗,吃碗红烧肉还不应该?我马上去搞!”不一会,红烧肉做好了,毛泽东伸出大手把筷子一抓,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是几大口肉,再夹几筷子炒辣椒,顷刻之间就三下五除二地把肉和辣椒都吃了个精光。毛泽东放下碗,看到李银桥目瞪口呆的模样,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,像个孩子似的向李银桥笑了笑,说:“有些馋了呢……”然后像是解释又像是征求意见似的问,“打胜仗了,我的要求不高吧?”
“不高,不高!”李银桥红着眼圈连连摇头,“主席的要求太少了,太低了!”
李银桥心想,俘敌6000余人,他只吃一碗红烧肉补脑子,还担心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高了--天底下哪儿去找这么好的领袖啊!
舌尖之三:西餐
可见报道:【60年代初毛泽东开始对西餐感兴趣 尤其爱猪肉】
毛泽东不大喜欢牛羊肉,也许他有些嫌弃牛羊肉的膻昧。他在诸多肉类中独独对猪肉钟情不悔。他喜欢红烧肉,倘若一段时间未吃还真有些嘴馋,往往主动提出来“打打牙祭”。60年代初工作人员制订西餐菜谱时,考虑到毛泽东这一特点,特别为其安排了小乳猪,这样便能做到肥瘦适中,面面兼顾。毛泽东吃过的西菜中有下列猪肉类:烤猪排、烤猪腿、炸猪里几、炸猪排、馏猪排、法国猪排、意式奶猪等等。至于牛羊肉类,因为毛泽东不是很喜欢,因而只是偶尔掺杂一些品种进去。毛泽东吃过的西菜中的牛羊肉有:羊肉串、烤羊腿、烤马骏、白烩羊肉、煎羊排、煎羊肝、牛扒、煎牛肉、咖喱牛肉、伏太牛肉、酸牛肉,烩牛尾等等。
舌尖之四:虾
可见报道:《毛泽东食谱里的虾可印证61年主席主动不吃猪肉》
1962年12月26日,毛泽东69岁生日,他只吃了早餐,晚餐仅仅是一缸子麦片粥。早餐是和工作人员一起吃的,食谱上是这样写的:干烧冬笋、油爆虾、白汁鲤鱼白、鸡油冬瓜球、炒生菜。这份菜谱中明显地就没有肉类,印证了毛泽东在1961年主动提出不吃猪肉、鸡肉的情况。
另外,他常吃的小虾是中南海产的,工作人员休息时做几个小箱子,里面放一些饭粒,丢进中南海里,第二天取箱子时就能捞上一碗小虾。毛泽东很喜欢吃中南海出产的这种小虾。
舌尖之五:茅台
可见报道:《三年困难时茅台为何产量跃进 毛泽东要求年产万吨》
1959、1960、1961三年的时间,茅台酒合计产量为2079吨,其中出口139.86吨(《茅台酒厂志》,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1,第63、70页),1939吨为中国人自饮。
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,民间如此饥饿,茅台酒为什么还在继续生产?
原因,一时难以说清。茅台酒厂集体署名的《纪念周林逝世一周年》一文,有如下一个细节,也许可以从中看到某些关联性。
1989年秋天,《茅台酒厂志》的工作人员进京请老首长周林写序时,78岁的周林向酒厂来人问道:“1958年,中央召开成都会议,有天晚饭后,我同毛主席散步,主席叫我回去把茅台酒搞成年产万吨,要保证质量的事,你们写了没有?”
集体署名的文章接下来写道:“毛主席关心茅台酒厂的事,当然要写,要名垂青史。”
毛泽东1958年让周林把茅台酒年产搞上1万吨的情景,在箴元的文章中也两次提到。箴元著有《周林传略》,叙述“上万吨”这个事情的理由是,“茅台酒产量太少,供不应求”。(以上参见《周林纪念文集》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版,第150页、87页、59页)
1959年,周林指示茅台酒厂说:“要保证茅台酒的生产,既要抓钢铁生产,又要抓茅台酒生产”,“对于你们(茅台酒厂)来说,钢铁是元帅,茅台酒是皇上。”(参见“酒厂志”第138页)
在散步时偶然一句话的指引下,各级政府积极调粮支持酒厂“献礼工程”,使1959、1960年茅台酒的产量分别达到820吨、912吨,真正实现了产量的大跃进;调粮表现越好的地方,通常饥饿死亡的数据也就越大。
舌尖之六:梨蘸辣椒
可见报道:《1935年萧华见毛泽东:看他把辣椒粉撒梨上吃》
1935年9月底,红军长征到达了通渭,不久,毛泽东也到了。萧华和杨得志等人赶忙出来迎接,毛泽东热情地和大家握了手,转头看着商铺林立,人流涌动的街市,笑着说:
“现在好了,从哈达铺开始,我们大家就不用饿肚皮喽!”
大家都开心地笑了。
往临时大队部走的时候,萧华注意到毛泽东比以前也瘦多了,两颊都陷进去了,头发很长,眼睛里布满了血丝。便问:
“主席最近身体好吧?看着瘦多了。”
毛泽东停下来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笑着对大家说:
“瘦一点好,瘦一点减轻负担嘛!”
萧华拉了拉杨得志的衣袖,小声说:
“事先不知道毛主席要来,什么也没有准备,我们应该搞点什么东西欢迎他。”
杨得志望了望旁边的街铺,吩咐身后的警卫员去买些梨子回来。
毛泽东在大队部里坐定,问起了奔袭通渭城的战斗情况和部队的现状。萧华和杨得志一一作答。
正说话间,梨子端上来了。毛泽东看着梨子说:
“这是好东西,你们有辣椒粉吗?”
萧华一怔,主席要辣椒粉做什么?杨得志反应过来了,他赶忙派人去拿。
毛泽东接过辣椒粉,慢慢地把它撒到切好的梨子上,然后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。萧华暗自吃惊,瞪大了眼睛。他知道毛泽东爱吃辣椒,但怎么也没想到天底下还有这么个吃法。
毛泽东边吃梨子,边表扬到:
“一大队的前身是红一团,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。”
吃完梨子,毛泽东起身跟大家告别,他笑着说:
“梨子味道不错,谢谢你们请我打牙祭。”
舌尖之最:菊花
可见报道:《亲历者回忆陪毛泽东吃饭细节:主席喜欢吃菊花》
本文摘自《快乐老人报》2010年10月18日12版,作者:单守庆 系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,原题:《主席喜欢吃菊花》
1949年的一个晚上,我被叫到中南海陪毛泽东吃饭。走进餐厅一看,餐桌中间放着一个火锅,火锅旁的蔬菜当中,有一碟白菊花瓣,格外引人注目。菊花何以开在餐桌上?
正在这时,毛泽东走了进来,看到我用疑问的目光盯着碟里的菊花瓣,不无幽默地对我说:“我们不赏花了,来吃花吧!”
不吃不知道,一吃挺奇妙。我用筷子夹起菊花瓣,在翻滚的火锅汤里一蘸,花立刻软了下来,汤滚花鲜,入口之后,虽略有一丝药味,却抵挡不住清香软嫩的诱惑,我感觉很好,便习惯性地点了点头。
毛泽东见状,笑了笑,说:“怎么样?还可以吧!咱们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知道吃菊花了。”说罢,他也夹起菊花瓣放在嘴里细细品味……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